理论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开宗明义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把其“中国特色”的理论内涵、制度机理、体系特性研究清楚、阐释清楚,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之魂”。
从当前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看,部分地区和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把握不准,对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育人价值和实践逻辑认识不清,存在着把“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仅仅理解为“体力劳动”的认识误区和操作误区,存在肤浅化和碎片化现象。例如,许多学校直接把学生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各种劳动教育基地干体力活,出现小学生“种庄稼”、中学生“种庄稼”、大学生还“种庄稼”的现象,只关注学生出力流汗,不重视新时代劳动育人整体的体系建构、课程建构、内涵建构,缺少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和方法指引。新时代劳动教育能不能真正起到育人铸魂的作用,能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高质量育人体系,关键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引。
这个理论指引,就是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内涵、制度机理和实践路径,深刻明晰并准确阐释劳动教育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教育属性等,科学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在完善中国特色劳动哲学、劳动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学、劳动教育学等基础上。
文化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根植于农业文明。勤劳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品格。从中国特色的农业节气,到以自然为大道,融自然与人类为一体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民居村落,到独具匠心的农业景观;从当地的节日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务农的家训、父子的孝顺,到邻里守望、诚实礼让的民俗,都是中国文化鲜明的标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精神追求,而劳动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出发点。
从当前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看,还或多或少存在有劳动,无教育;有劳动,无精神;有劳动,无发展;有劳动,无文化的现象。例如,从整体看,尽管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正在蓬勃开展,活动方式和内容也在逐渐丰富,但是学校、家庭、社会在传统观念掣肘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依然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调,理念与目标不尽一致,没有完全形成教育合力。与“德智体美”四育相比,劳动教育依然处于弱化状态,依然是教育短板中的短板。集中表现为劳动与教育的相对分离,劳动与精神的相对割裂,劳动与学生发展研究的相对薄弱,使得我们当前的劳动教育依然缺少中国精神的鲜明特征、缺少中华文化的独特内涵与时代表达。
如何让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学生中传承弘扬,如何让劳动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成为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让劳动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源头活水就在于文化的精神指引。
这个精神指引,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切身感知和找寻到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感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劳动文化所具有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赓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正是因为对劳动的崇尚与尊重,我们才拥有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拥有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给劳动教育赋予“文化之魂”,不仅是对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重要诠释,更是彰显中国特色劳动精神风貌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容。
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逻辑前提。强调劳动价值和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反复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2021年,我国修订《教育法》,正式将“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写入《教育法》,这充分显现了价值取向。
从当前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看,凸显出思想性和社会性的匮乏,也凸显出价值理性与教育功能的弱化。例如,当前有些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随意性较大,在教学目标中多以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劳动价值观培养的相关目标设计和培养方法较少,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多是关注学生劳动的体验过程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少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价值等内容融入教学指导评价中;在劳动课程设置中更多关注学生劳动知识的掌握、劳动技能与成果的展示,缺少对劳动素养的评价,缺少对劳动价值的总结凝练与升华,缺少对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有效引导。
如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引导新时代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必须回答好的重要时代命题。教育部下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强调了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等三个基本特质,这些基本特质是构建劳动教育“价值之魂”的核心。
构建劳动教育的价值灵魂,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贯穿始终,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生产实践,发挥劳动在联系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劳动特有的教育价值,让学生走出“书”,走出“黑板”,走出教室,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认识社会,通过劳动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提高人们的生活价值。要让劳动教育承载中国梦,把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传承给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只有在积极的、创造的、崇高的价值取向中,才能感知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才能获得对劳动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才能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课程是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地落实的重要依托,课程质量直接决定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要筑牢“课程之魂”。
当前劳动课程的形式化、空壳化、知识化倾向比较严重,存在着口头上“喊劳动”、教室里“讲劳动”、黑板上“画劳动”、评价时“背劳动”等现象。有调查结果显示,劳动实践课程缺场地、缺设施、缺教材、缺师资现象普遍,课程实施缺乏应有的资源支撑;劳动课程内容等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开发;相对于传统的学科评价而言,劳动课程既无评价指标,也无操作规范,无法对教师和学生形成课程实施的有效评价,这让劳动课程成为“找不到坐标的航船”。
筑牢劳动教育的“课程之魂”,就要建立起劳动教育课程的专业地位。劳动教育亟须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目前,全国师范院校没有制定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专业课程的院校也很少。因此,从建设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入手,加强劳动教育理念、文化、劳动经济学、劳动管理、劳动关系、劳动法等一系列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学科建设,加强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为劳动教育配备相应的专任课教师,扎实推进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
筑牢劳动教育的“课程之魂”,必须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要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纵向贯通的劳动教育必修课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整体优化,在课程内容上系统衔接,形成系统、全面、实用、开放、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横向整合。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地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如中小学伦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注重纳入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高低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卫生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高效理念,创新精神。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主要结合服务学习、实践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开展各种劳动教育实践,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的发展趋势,加强劳动素质的培养,等等。在课程实施中,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一体化、协同实施。
筑牢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理论之魂、文化之魂、价值之魂与课程之魂,是战略要求,是构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支撑。
劳动不仅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形式,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形态。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又分为重复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一般是复杂性劳动。重复性劳动是指劳动的模式、手段、材料、工艺、工具等不变或发生局部性、直观性变化的再劳动。而创造性劳动则是劳动形态、结构、模式、工具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促进劳动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再劳动。创造性劳动包含劳动工具创新、劳动技术创新、劳动模式创新、劳动效率提升、劳动成果效用提升五个核心要素。站在今天的历史坐标上来看,人类历史的大部分劳动都是重复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变革上,特别是对人类科技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一个国家创造性劳动的指数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劳动者的素养水平。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创造性劳动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涵和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独创性、颠覆性、交叉性和劳动成果对人的解放和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因此,提高创造性劳动的指数是一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攻方向。
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劳动意识淡薄,劳动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双亏”情况突出。究其原因,有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不属于必考科目,与考试关系弱,导致学校和家长不够重视,劳动教育处于被边缘化和被削弱的地位。也有更深层次的劳动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存在着落后的劳动教育观念,看轻或歧视体力劳动,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劳动观。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勤劳创业、耕读传家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在每个时期承载着不同的时代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而劳动教育评价是引导劳动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价值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一环。
劳动教育被弱化和忽视的现实状况决定了进行劳动教育评价势在必行。同时,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各育相比,其实施和评价都具有独特性。而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作用,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需要评价的正确引领和导向。
劳动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进行劳动教育评价的必须和必要。一是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劳动本身就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劳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实践性是其第一特性。二是劳动教育具有广泛的融合性。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劳动教育具有充分的社会性。与“五育”中的其他各育相比,劳动教育的实施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其社会性更加明显。虽然国家规定劳动教育是必修课,但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劳动精神的培养,崇尚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工匠精神的弘扬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作用才能实现。
劳动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亟须评价的引领与导向。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规定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是对补齐劳动教育短板的有力保障。但劳动教育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不可能像智育的学科课程那样通过书面考试或分数来评判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感等的养成。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不参加劳动实践,如果劳动教育的实施只有学校教育,而缺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和配合,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劳动意识,唤起学生劳动精神。因此,要构建起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劳动教育评价引领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和实践开展,以评价引领劳动教育繁荣发展。
劳动教育评价对新时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破解劳动教育实践困境和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制度以及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但当前我国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尚未构建起来,评价机制的功能尚不能充分发挥。那么,在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时,我们应该把握哪些关键点?
首先,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决定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具有诊断、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发挥着指挥棒和风向标的功能。劳动教育评价主要涉及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劳动素养评价和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实施劳动教育情况的评价。从价值理念上,我们要把握住其核心要义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广大学生能够提升劳动认知、增进劳动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能力、弘扬劳动精神。因此,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一是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二是落实关于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的总体要求。
其次,教育系统中的所有人员、事物、组织机构都是教育评价的对象,进行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选拔、监测和引导。在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指导原则:一是进行劳动教育评价的最终指向是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以评价引领价值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关键问题。当前劳动教育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被轻视、弱化和虚化的现象,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要直指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合理引导,最终促进劳动教育繁荣发展。三是坚持多元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相结合。劳动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更加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元主体来进行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才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对劳动教育进行评判。四是统筹兼顾,建立中国特色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坚持专门的劳动教育开发和在学科中进行劳动教育渗透,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符合我国学生发展实际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最后,我们要建立的是由政府主导、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为主体,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参与的外部评价体系和学校内部评价体系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对于评价结果的应用,除了将劳动素养的评价列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之中,还需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之中,加快建立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实施办法。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专项课题《“三位一体”深度开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2018-2011版权所有 © 齐鲁品牌网 鲁ICP备14012724号-5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技术支持:东网互联
鲁ICP备XXXXXXXX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