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增强大学生积极心理体验,从而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成为一名思想品质与能力并重的全面人才。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nhance 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perfect the
curr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a comprehensive talent with equal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ability.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Keywords】positive psycholog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pplication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减少由于大学生心理负面情绪造成的伤害事故和其他影响正常学习生活的问题。不仅如此,通过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着重强调和凸显大学生积极品质,通过对人性优点的增强,来解决心理问题,更高的塑造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格。
一、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切入点通常为大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辅导的方式看似具有针对性,能够制定有效的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事实上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总会不自主的将大学生本身看作是问题的根源。这种解决问题的角度就会要求学生首先分析和找出自己心理呈现的问题,强迫学生面对自身的问题,加深“心理伤痕”。最终课程恶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抵触心理,形成更加棘手的心理问题。不仅如此,这种发现自身心理缺陷的健康辅导方式很可能对心理健康的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对自身的认知产生偏差,出现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将学生看作“问题根源”的教育方式,重点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积极品质。从阳光正面的角度上去了解个体和集体。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就变得更加积极向上。通过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长期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挖掘自身存在的潜能,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达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效果。
2.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模式都主张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为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服务。这样的模式无疑是正确的,并且有利于解决心理问题。但是由于看待心理问题的角度和观念不同,导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难以建立这样的关系,教师将学生看作是问题根源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极易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最终形成师生对立的局面。因为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只要建立了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那么平等原则的实现就会非常困难。因此需要寻求新的途径,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体与客体关系。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关系。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努力培养学生心中的积极品质,强调学生对自身优点和阳光面的认知,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同和信任。由于在积极心理学中,教师的心理教育方式采用积极的语言和方式,以鼓励和开发学生潜能作为目的,能够消除学生心中的警惕心理,从而帮助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积极心理素质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解决学生心理负面情绪和问题,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将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一一陈列,然后对列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将问题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状态的影响程度进行优先级排列,针对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优先解决,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种健康教育模式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这种健康仅仅解决了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乐观的思想没有成效。
采用积极心理学后,健康教育的目标直指本质,目的就是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能够在生活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心理感受,形成积极的心理环境。在积极心理学中,教师与学生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每个人都是心理健康的主导者,都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者,通过发掘自身作为个体的积极潜能,获得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积极参与到了健康教育中,能够极大的丰富健康教育内容,丰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健康教育的形式,提高健康教育的成效。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引导积极心理品质化解心理问题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预防心理问题上成效并不显著,主要的作用是对已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心理问题。因此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于少数学生,而且是已经明显暴露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和健康学生来说作用不大。可以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范围有限,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心理学应用后,健康教育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可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性格中的阳光面,看到自身的潜能,通过对积极层面的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心理问题产生一定的抵抗力。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在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心理和预防心理问题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2.重点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解决中心,他的作用在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不是解决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只是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但是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心理健康教师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和目的。导致学生人格的培养被忽略,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引导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造成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态度消极等,这些情况虽然不构成心理问题的程度,但是确实存在最为普遍的情况。所以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心理健康中,重点应在于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解决生活中负面情绪的干扰,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
在上文中提到,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那么如何来进行积极人格的塑造呢?关键在于提高学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就是学生对自身心理的剖析和了解,找出自身性格中的优点然后加以增强和扩大。简单的说,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时,批评和鼓励都能够达到帮助学生克服问题的目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类似于用批评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则以鼓励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在鼓励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发掘自身的闪光点和优秀心理品质。这些优秀品质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认同感,从而获得自信和乐观等健康心理状态。
4.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更加积极的关系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以消极心理学辅导教育为主,其心理辅导方式主要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为主。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直面自身性格缺陷和消极面,这样的情况会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心理状态造成冲击,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的情况,甚至无法接受自身问题,与教师产生矛盾,拒绝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在这方面,积极心理学具备更大的优势,不会采用粗暴的方式让学生直面自身问题,而是通过扩大学生积极心理,达到弱化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这个过程更加柔和,容易接收,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能够建立更加积极的关系。
5.预防心理问题和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思想,高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达不到这一目的,只注重心理问题的解决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不完整的。解决心理问题只是学生塑造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内容。因此需要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性格中的积极品质和乐观态度,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积极心理学理念补全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缺失的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和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观的塑造环节,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教育模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存在偏差,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治标不治本,对于造成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并未解决,学生没能形成良好的心理问题抵抗能力,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复发率偏高。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改变,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补全。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问题防御机制,塑造健康的人格,从根源上杜绝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 孙中青.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枣庄学院学报,2019(3):131-135.
[2] 刘海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应用
[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
[3] 黎璇皓.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明日风尚,2018(16):196-196.
[4] 张建灿.浅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文存阅刊,2018(14):11-11.
[5] 石杭科,潘小承.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暨阳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9(13).
[6] 郭婷婷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J]. 现代职业教育,2018(22).
Copyright ©2018-2011版权所有 © 齐鲁品牌网 鲁ICP备14012724号-5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技术支持:东网互联
鲁ICP备XXXXXXXX号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