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品牌网
 齐鲁品牌网  
 • 当前位置: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教育部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策略研究
来源:东营市教育局 | 作者:肖静 李建文 李相晋 孙小强 董家延 | 发布时间: 2020-09-15 | 252 200 | 分享到:
       作为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感染范围广的一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政府部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带来了考验,对政府部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策略提出了全新要求。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感动、支持、赞美、加油等颇具正能量的声音可能会被谣言以及问题事件所冲击。互联网等舆情为政府部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及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但网络空间的信息不少是以偏概全,一些片面的、错误的、极端的言论有时更能被网民关注,对政府的科学决策产生了压力和不利影响,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舆情由于其特殊快速性、紧迫性、破坏性从而对政府应对能力提出了一些挑战。

       作为教育部门,面对高聚焦的师生群体,如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如何强化教育宣传守正创新以应对舆情?如何强化信息化建设、应急预案、防控体系?这些都是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制胜本领的关键,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舆情应对:教育新闻宣传的守正创新

       一是聚焦主题,汇聚起教育系统全民战“疫”强大力量。面对疫情或不实信息,不少师生和家长也会恐慌。因此,把正向引导作为抑制疫情扩散的“消毒剂”,凝聚师生共识的“强心剂”,很有必要。要进一步细化职责、明确责任,各部门单位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牢牢把握舆情回应、权威信息发布的“黄金2小时法则”,促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共同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闻宣传工作,达到把握导向、维护稳定的效果。

       二是突出主角,讲好战“疫”平民英雄的感人故事。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较好体现在对事件的关注程度上,这是新闻媒体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功能。社会舆论同样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因此,教育新闻宣传要关注公众的观点和诉求,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议程设置,增强舆论引导能力。简洁生动、特色鲜明、富有现场感的报道,让这些普通人的“战疫”故事更加打动人心,娓娓道来,亲切感人,闪耀着人性光辉。广泛宣传一线感人事迹,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既直观地了解到了全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情况,更可从中吸取到“战疫”的力量。

       三是守正创新,策划丰富多彩报道主题。创新也是生产力。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需要积极转换思想,转变权威发布者的身份为媒介和服务者的身份,这样更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层次挖掘新闻闪光点,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紧跟时代潮流,守正创新,策划丰富多彩报道主题,第一时间将最前线、最真实的信息展示给广大师生和家长,有效地凝聚了教育系统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教育重点工作双胜利的强大力量。

       四是紧跟主线,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新闻媒体公开、及时、透明的新闻报道,并不是说必须“有闻必录”,严格“把关”不可或缺。主流媒体要坚持“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不能“捂盖子”也不能“报喜不报忧、避重就轻”,要紧跟主线,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努力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打通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宣传引导“最后一公里”,大力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极大地增强了全市教育系统及家长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决心。
五是媒体融合,力求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要打好“组合拳”。要发挥媒体融合优势,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等手段对公众进行全面引导。同时对信息的重要性进行科学研判,对传播形式进行创新策划,进行媒体融合报道。通过媒体间的协同配合、整体发声、错位互补性报道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受众正确理解、支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重大工作部署。

       二、依法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教育系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根据国家省市文件精神,制定完善教育系统应急预案。强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报告通报时效,构建起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有效保障疫情防控工作。强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加强队伍培训,确保报告的准确、高效。同时探索教育系统“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紧密融合。通过多种举措,有效做到面对突发状况时上级指令清晰、系统运行有序、条块保障畅达、全员执行有力,依法建立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险预警、研判和防控体制机制。

       二是建立学校层面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学校完善应急预案,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时间全面掌握师生情况,对师生信息进行统计筛查,建立疫情防控台账,对重点人员随时追踪、重点关注,落实零报告、日报告,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情况。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必须向师生进行网络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引导师生正确认识疫情,同时向师生传达官方权威的疫情信息,避免师生出现恐慌不良情绪。发挥专业教师心理安抚功能,加大对师生的人文关怀,让师生体会到温情、感受到温度。发挥学校思想育人功能,采取班会、交流会等举措,对师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师生将疫情中的感动、感悟,凝练升华为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完善带领师生、依靠师生全员参与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核心领导作用。用实际行动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一线高高飘扬,营造出众志成城战疫情的浓厚氛围和强大正能量。时刻维护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要高度关注战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入学子女或者教职工家属,对他们进行心理支持和政策支持。要注意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加强全民思想发动,落实教育系统联防联控“硬核”举措,构筑起教育系统全面战“疫”的坚强防线。

       三、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赋能中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领

       一是发挥数字技术的战“疫”利器作用。在大数据时代,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与大数据公司或者舆情专业公司合作,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赋能,搞好统筹协调,从而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领。围绕疫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早解决的要求,要加强攻关应用,调动各方面力量,及时预警疫情传播,支撑风险预警研判。要在数据集成、互联互通上下功夫,打通多平台、多系统数据链接,加强跨地域、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用智能化设备和信息技术平台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视频调度、科研攻关等工作,以此来突破“数字鸿沟”,提高协同战“疫”的效能。

       二是突出新技术的应用。网上会议、上网课在疫情期间成为常态。开展了线上联系学校,发挥名师工作室、教研中心组、教学联盟和共同体的作用,把好教学资源政治关、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做好家校合育等工作。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强化资源选择和平台技术保障,创新学习方式,丰富教育教学内容。通过网上家纺,了解家庭状况和学生居家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




(课题组成员:肖静 李建文  李相晋  孙小强  董家延)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