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品牌网
 齐鲁品牌网  
 • 当前位置:
  
人才招聘
人才招聘
  
高校辅导员基于心理学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探析
来源:东营职业学院 | 作者:王晓媛 | 发布时间: 2021-07-15 | 171 200 | 分享到: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开展教育工作中,愈加重视对学生整体素质培养,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力量,并且是大学生接触最为亲密教师团体。为实现满足学生教育管理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实际成长情况了解,可通过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状况,并重视对心理学理论方面知识运用,加强对学生生活、学业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指导,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入手,分析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现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辅导员进行管理工作中运用心理学必要性。并围绕心理学提出高校辅导员展开教育管理工作建议,以期为其位辅导员展开教育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理论;教育管理工作

引言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队伍中占据极为重要地位,与学生之间存在极为密切关系,在高校学生成长、发展以及多方面问题解决中,均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高校学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外来环境变化影响,导致对其心理和思想方面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甚至使得学生心理和思想发生转变,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学生精神状态、心理情绪等方面考虑,以此做好管理工作、而为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等方面了解,以便于进行针对性管理,应做好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利用心理学理论加强对学生多方面了解,并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展开相关教育管理工作,从而保障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社会形式日益多样化,尤其是近年来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活动呈现多元化特点。同时新世纪社会环境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高校更加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这也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在具体进行管理中,传统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已经难以满足当今市场下高校发展需求,且无法对当代学生成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时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变革,成为高校发展中关注的重点。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多数地区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教育管理中,开始紧随时代发展要求,推行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以此满足社会市场发展需求。但部分高校辅导员受自身素质以及思想理念等方面影响,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依旧未能进行改变,导致实施的教育管理方式落后,使得与社会教育发展、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不符,甚至严重束缚了学校、学生个人进步成长。但整体而言,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均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并通过不断响应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 辅导员教育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必要性

2.1 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多数高校总辅导员担任着管理者和教育者角色。学生为被管理者或被教育者,而新时期高校学生具有独立思想,若进行学生管理中,长期将学生作为接受者进行教育,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发挥。若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心理学理论应用,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并利用自身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其主观积极情绪,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其全面进步发展。同时可改善师生之间关系,利于提升学生对教师各项管理工作开展配合程度。

2.2 利于养成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在多元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管理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使其全面健康成长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心理学即可帮助辅导员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中心,改善师生组个体关系,凸显学生在管理中地位,而且可改变以往学生管理方式,提升管理工作开展质量和效率。此外,高校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理论,可加强对学生进步成长引导。对高校辅导员本身而言,因为学生管理工作本身较为复杂,能够在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性格特质养成。在心理学理论支持下,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加强对其良好心理素质塑造。

2.3 促进学生管理方式创新

以往高校在进行经营管理期间,对学生教育和服务更加倾向于事后管理。在事情发生后,由相关工作人员对学生落实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通俗而言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无论补救效果如何,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定无法弥补损失,尤其是学对学生身心方面伤害。在心理学中部分理念和方法,关注对问题发生预防控制,要求对各种严重问题预先处理,避免造成更大后果。高校辅导员在进行管理中,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提前做好预防性管理工作,并对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可提升管理水平。

3 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开展管理工作中,依旧未能顺应时代发展,按照教育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展开工作,而导致出现该问题的因素有多方面,从心理方面而言,最为主要因素为由以下两方面。

3.1 看待问题片面、静止,对学生存在心理偏差

首先,首映效应。指的是辅导员基于对学生第一印象而产生的影响,入学阶段学辅导员通过观察学生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判断学生实际情况。但由于这种判断存在片面性,导致教师难以通过外表全面了解学生本质,无法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使得在管理工作中出现一定偏差。其次,近因效应。指的是人们认识事物期间,通常会关注末尾项目忽略中间部分。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会出现偏差,并且会以学生短期行为作为最终评价指标,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考虑,在进行教育管理中出现不公平现象,甚至会阻碍学生发展,导致其出现心理方面问题。最后,光环效应。指的是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又被称为晕轮效应。这种效应会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双眼被遮蔽,使得对学生认识过于主观或片面,难以全面公正看待问题,已导致部分带有积极光环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等情绪,带有消极光环学生自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人才培养以及学生集体管理。

3.2 忽视细节,缺乏责任心

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出现忽视细节、以及责任心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蝴蝶效应。指的是细小、细微事件不断堆积,而聚集一定数量后,往往会产生较大影响。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工作中若出现蝴蝶效应,说明辅导员对学生细微问题关注度不足,对学生日常表现及行为缺乏重视,未能及时对其问题进行解决。人体随着问题不断堆积,最终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其次,责任分散效应。该效应产生与辅导员在工作中任务责任划分不合理相关。责任划分中,若出现两极化局面,一些学生权利过大,工作量过多,一些学生工作量过少,过于倾斜,会使得教育管理工作中,活动陷入混乱局面,甚至辅导员难以完成工作任务,对班级情况未能及时进行了解,混乱局面未能得到解决,使得管理水平逐渐下降,办事效率降低,会增加内部班级内部矛盾,甚至造成矛盾快速升级。

4 高校辅导员基于心理学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4.1 心理学理论应用原则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期间,为发挥心理学理论作用,并将其运用于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在对学生个体尊重基础上,突出和强调个体发展。而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为保证心理学理论运用科学性,应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首先,应坚持人本化原则。人类社会一切发展趋势是为实现人类自身更好发展,在使用心理学理论时,从本质上而言是对人的尊重。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教学管理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其个性特征,并科学运用心理学理论,极可能解决管理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并借助科学合理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情感性原则。心理学理论属于一种科学,具有理性特征。但心理、思想方面工作,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流工作,具有一定情感特征。因而高校在进行教育中,必须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视为一种情感性目标。并通过营造一种平等、互信、真诚氛围,从心灵、精神层面引发与学生情感共鸣,获得其理解和认同。最后,实践性原则。该原则尊重理论的科学性,并关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进行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因势利导,避免对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过于僵化,需要结合新环境下,高校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多方面情况,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灵活有效方式展开管理,以此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4.2 利用心理学理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在进行教育管理期间,即便辅导员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也应明确自身在学生管理方面作用,并确定自身定位以及工作要点,树立正确管理意识,明确自身工作内容,不断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加快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管理中,为提升学生对辅导员认可度,还应从心理方面考虑,利用心理学理论支持,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在遭遇问题和困难时,可第一时间向辅导员主动倾诉,防止问题对其产生心理方面疾病。另外,还应加强对不同阶段学生变化关注,并采用适合方式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其真实想法、心理状态以及精神需求,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辅导员对其关注与关怀,以此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4.3 通过倾听正确引导学生

辅导员在进行学生管理期间,为保证管理效果,需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为此,应通过倾听方式加强对学生多方面问题掌握,而倾听作为心理咨询其中一种常用方式,将其应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便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精神和心理状态。而根据倾听结果,采用合理方式降低学生压力,利于解决其问题。在倾听过程中,辅导员应认真、仔细,尽可能打断学生倾诉,鼓励学生主动表达矛盾想法,在倾听结束后认真分析,防止过快下结论,通过提问方式明确学生症结,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积极解决及心理方面问题,规范其行为,从而促进及精神心理方面健康发展。

4.4 培养学生积极观念

积极正确态度对维持学生健康观念具有促进功能。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期间,必须帮助其养成积极观念。具体工作中,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观察,充分挖掘其潜力。这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并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转变管理思维,将学生视为管理工作主体,突出其地位,并为其提供更多表现自我、个性化展示机会,从而推促使高校学生更加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高校辅导员还用使用科学有效方法,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加强对正面人格培养,通过帮助学生构建正确认知结构,引导其进步与成长。

4.5 营造以人为本校园环境

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对教学工作开展以及发展,具有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并建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建立民主、自由、安全环境氛围,尊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帮助患者保持身心状态愉悦、轻松。另一方面,利用与以人为本配套管理模式和制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营造学生与高校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4]

5 结论

随着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进程推进,愈加重视高等院校中教育质量,并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要求,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压力与挑战。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具体执行者,为实现对学生有效管理,加强人才培养,必须积极探索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有效路径,以此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受多元化环境影响,学生思想和心理方面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重点。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辅导员在进行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研究,并利用心理学理论加强对学生教育引导,促使其实现健康发展,并将心理学理论作为日常管理实践指导理论,以此推动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冯媛媛.高校辅导员基于心理学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探析[J].山西青年,2021(9):171-172.

[2]房菁.“共情与积极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1):99-101.

[3]周赛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明日风尚,2016(6):295-296.

[4]王新华.试析高校辅导员运用基础心理学开展学生管理工作[J].侨园,2019(7):137-138.

 

 

 

作者简介:王晓媛(1983—),女,汉族,山东东营人,文学硕士学位,讲师,从事音乐教育,钢琴,乐理与视唱练耳,自弹自唱,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弹唱,合唱指挥,民族乐队指挥。


  
最新资讯